科索沃战争对欧洲的最直接影响是,欧洲人终于认识到自身在防务领域的缺陷,开始认真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建设。
今年6月,欧盟首脑在科隆召开会议,决定任命原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为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稍后,又请他出任西欧防务联盟秘书长,授权他逐步将西欧防务联盟纳入欧盟,使之成为欧盟的军事臂膀。
12月10日,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报告,决定建立一支独立于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报告指出,欧盟将在4年内建立一支大约5万至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旨在使欧盟能够独立地作出防务决策并拥有在北约不参加的情况下独自组织军事行动的能力,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危机控制、维和和救援行动。这一报告展示了欧盟建立独立防务力量计划的初步轮廓,它意味着欧洲的共同防务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扭转欧美在军事技术领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态势,欧盟国家决定加强在军事领域的联合与合作。
(本报驻波恩记者方祥生)
科索沃战争后,俄内政、外交、国防等政策调整明显。
首先,这次战争激起俄国内反美情绪的高涨,使亲西方右翼势力遭受重创,社会左倾倾向进一步加剧。
其次,军事上进一步加强对西方的防范。由于常规军事力量远逊于北约,俄不得不继续推行核遏制政策,在优先发展战略核导弹的同时,研制开发战术核导弹,以增加对付西方的王牌;重新修订军事改革计划,以应付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增加军费开支,俄总理普京提出将明年军事科研、改进装备的费用由240亿卢布增加到480亿卢布。
第三、外交方面,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反对西方干涉其内政,同时努力加强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12月1日,俄中在联合国充分合作,挫败了美国打算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图谋。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王宪举李永全)
科索沃战争促使印度优先发展空军和远洋海军力量。印耗资3亿美元,从俄罗斯和法国购买先进战机,计划于2010年前拥有两艘航空母舰。印政府表示,在拥有航空母舰后,将以巡航导弹作为主要武器装备,使其海军力量能对横贯海湾、印度洋至马六甲的战略通道具备重要影响力。
在新的财政年度中,印度国防开支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提高到了3%,由此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埋下伏笔,从而使长期动荡的南亚在新世纪里仍处于潜在战争危机之中。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邹强)
科索沃地处东南欧,表面上看战争发生地点与亚太地区相距遥远,但由于担心成为科索沃战争逻辑———新干涉主义的又一牺牲品,亚太地区国家对科索沃战争后的安全态势表现出极度不安。
首先,一些亚洲国家担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把科索沃战争作为模式推广全球各地,推行“以制划线”、“以族划线”的政策,任意对中小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其次,担心美国将北约新战略引入亚太地区,冲击有关地区安全的多边协调框架,使安全合作的内容从“预防外交”演化为“军事预防”,从而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第三,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亚太国家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一些国家担心科索沃战争中解决民族矛盾的模式在亚洲地区形成气候,进一步恶化该地区国家的民族关系。
为应对科索沃战争的冲击波,亚太国家采取有效步骤,已经开始建立地区性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本报记者韩显阳)